BLOGBLOG

鋭準小編

女性乳癌發生率蟬聯19年第一 大腸癌防治出現曙光

衛福部國健署日前最新公布的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揭露了癌症盛行的新趨勢。其中女性乳癌發生率蟬聯19年第一,且持續成長,人數眾多,2022年乳癌就醫人數超過16萬人,乳癌是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。然而受到疫情影響,110年婦女乳房檢査服務人數下滑,其中以65-69歳婦女乳癌攝影服務利用率下滑最為嚴重。

早期發現乳癌是治癒關鍵!

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:婦女朋友要先愛自己,從乳篩做起,並且愛屋及烏,推廣給身旁的親朋好友。。

 

乳癌若能早期發現,5年存活率可達90%以上!

現在政府補助45-69歲以及40-44歲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,每2年一次進行乳房X光攝影檢查。但是仍有大約有15%的乳癌無法透過這種攝影方式檢測出來。還有一種叫做乳房磁振造影(MRI)的檢查,它的準確度超過90%,能夠幫忙發現早期的乳癌。但是要自費,價格大約是1到2萬元。如果能在零期發現,治好的機會幾乎是100%,而且也不列為重大傷病;從零期到一期,五年存活率超過90%。不過,如果等到第四期才發現,那五年存活率就不到20%。

台灣的乳癌患者平均比歐美的平均年齡年輕了7歲,而且在台灣,乳癌是年輕女性中最常見的癌症。根據乳癌病友協會的調查,有接近7成的受訪者表示,選擇自費治療藥物是一個相當沉重的壓力。對於年輕的乳癌病人,及早治療是非常迫切的事情。但是,年輕的病人面臨的問題是,他們需要用自己的錢來買藥物,可是經濟壓力可能承受不起。現在針對乳癌各亞型已有多元治療方式,除了手術、化學治療,還有免疫治療和標靶治療等,由於有越來越多的新型療法問世,許多病人因為經濟負擔無法選擇自費項目,進而難以接受完整的治療。且有鑑於乳癌年輕化的趨勢,也有越來越多40歲以下的病友面臨著婚姻或生育計畫受阻的難題。

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:「年輕患者沒有警覺,你想想看,一個大學生或20多歲的年輕人,怎麼會想到自己會得乳癌?所以出現症狀,就醫時大多是晚期,再加上腫瘤惡性度高、容易轉移,所以更加難纏。」

 

新增患者雖分布於各個年齡層中,但低於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尤其需要注意,和信醫院曾針對40歲上下的乳癌患者分析五年無疾病惡化存活期,發現以同樣乳癌第三期比較,40歲以下的患者存活率僅有43%,遠低於40歲以上的70%。許多因罹患乳癌不幸病逝的名人都是年紀輕輕就被發現晚期乳癌,很快地離開了我們,例如:以《葉子》一曲走紅的歌手阿桑、演唱《甄環傳》主題曲的大陸歌手姚貝娜,皆因罹患乳癌而在34歲辭世。在《麻辣鮮師》裡走紅的日籍演員後藤希美子,於2016年1月因乳癌去世,享年36歲。《超級偶像》出身的朱俐靜2020年被診斷出乳癌,享年40歲。星座專家薇薇安因乳癌末期、住院一個多月辭世,得年43歲。郭台銘的前妻林淑如,過世時也才55歲。

在探討乳癌的高危險群時,我們需要細緻考量多方面的因素。首先,荷爾蒙因素是其中之一。未曾經歷過懷孕、第一次懷孕年齡超過35歲、初經年齡低於12歲、停經年齡超過55歲、使用口服避孕藥、接受荷爾蒙替代療法,以及未曾哺乳的女性,都屬於這個高危險群。其次,疾病因素也是值得關注的一點。若家族中有母親或姐妹曾經患有乳癌,或者曾經罹患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,以及有增生性乳房良性疾病的人(例如乳房纖維囊腫),都可能屬於高風險族群。此外,胸部曾經大量接受放射線照射也是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因素。最後,生活習慣方面的因素也對乳癌風險有所影響。肥胖(BMI超過27)、每週運動不足3次,每次不滿30分鐘,經常飲酒,以及喜好燒烤和油炸食物,還有無法排解的壓力及負面情緒等,都可能進一步提高罹患乳癌的風險。

大腸癌從昔日癌王退位,歸功於定期篩檢

全台每年約1萬5、6千名大腸直腸癌患者,2019年至2022年臺灣的大腸直腸癌人數為世界最高的地區。

儘管這個數字令人驚訝,但多虧台灣全國性的檢測推廣,透過健保和各家醫院系統的篩檢,相對於其他國家只依賴學會或民間團體的呼籲,台灣的篩檢率相當高,進行得相當徹底,因此能夠找出許多潛在的患者。由於台灣大腸癌患者進行篩檢得早,整體患病期別往前移,進而找出更多早期患者,加速治療,連帶造成死亡率也有所下降。再加上治療技術的進步、新藥的問世以及健保的給付,台灣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與其他世界一流國家相差不遠。

因為大腸直腸癌早期並不會有症狀,所以只能靠篩檢和糞便檢查來早期發現。當身體出現疑似症狀時,應該立刻安排檢查。有些人可能太能忍,一直忍到實在受不了才就醫。鼓勵民眾不要有逃避心態,鼓起勇氣接受篩檢,即使發現是晚期,目前臨床已經可提供多種治療方式可由醫師與病患討論。如果出現以下症狀,一定要提高警覺,千萬不要猶豫,立刻前往醫院檢查:

  • 曾經有腹脹腹痛
  • 血便帶有黏液
  • 明顯排便習慣改變
  • 經常性腹瀉或便秘
  • 大便變細小
  • 重量減輕
  • 貧血
  • 可觸摸到腫塊

若有些人對於接受大腸鏡檢查感到猶豫或害怕,建議可以先從「糞便潛血檢查」著手,這樣有40%的機率可以發現第一期的大腸癌。只要早期篩檢確診,治愈率非常高,可以有效延長病人的存活期。國健署現在也提供50-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的潛血檢查。符合篩檢資格的人應該定期接受篩檢,尤其是高風險族群,如有家族病史、曾經發現大腸息肉、或曾經患有潰瘍型大腸發炎者,最好能提前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。即便確診,勇敢面對才是正確的態度。在第一期至第三期的治愈率上都有不錯的成績,即使是第四期腫瘤轉移到肝臟,仍有機會靠著化療配合標靶藥物,讓病患能夠接受腫瘤切除手術。就算只靠化療搭配標靶藥物接力治療,也能有不錯的效果,並且延長存活期。

早期篩檢不怕痛!癌症篩檢的新選擇

現在醫學上認可的檢測方式主要是透過醫學影像,就像乳癌用的X光、超音波攝影,或是大腸癌用的糞便潛血檢查和大腸鏡檢查。但是,很多人因為檢查可能會有點痛、不方便,還要請假排隊掛號等原因,所以就錯失了早期發現的機會。

衛福部國健署曾經找台大的研究團隊研究,為什麼有些人根本不做乳癌篩檢,還有些人做了一次就不再做。原來最大的原因就是「怕痛」。那些做過一次乳癌篩檢後就不再去的女性,她們拒絕的理由是檢查比她們預期的還要疼痛。而從來沒參加過乳癌篩檢的女性,除了怕痛,她們大多自認為身體很健康,或者受到偽陽性乳篩案例的影響,讓她們認為自己不會這麼倒楣。

在大腸癌篩檢的部分,即使願意接受糞便潛血篩檢,但如果結果是陽性後續卻沒有接受大腸鏡確診的患者,大腸癌的死亡風險會增加6成4,而且糞便篩檢陽性之後沒有接受大腸鏡檢,晚期轉移的機率也會變高。雖然現在有無痛大腸鏡可以選擇,但在檢查前還是需要清腸,而且要連續好幾天維持「低渣飲食」的原則,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的精神體力;加上前一天還要喝瀉劑,為了確保腸道能清乾淨,幾乎得抱著馬桶寸步不離,這樣才能確保檢查的結果準確。這些不方便都讓很多人不願意自願接受檢查,通常是等到有症狀才會去面對。

無論是哪一種癌症,若能早期診斷和治療的話,五年存活率可以達到9成;但如果到了第四期才被發現,那五年存活率就只剩下1到2成左右了。早期篩檢是一項關鍵的健康策略,能夠在症狀尚未明顯出現時檢測到潛在的癌症徵兆。這種預防性的做法不僅可以提高發現癌症的機會,還有助於在病情惡化之前進行干預。

早期治療的好處在於增加治療成功的機會並提高患者的生存率。當癌症在早期階段被檢測到時,治療通常更容易實施,且患者的身體更能夠應對治療的影響。早期治療可以有效限制腫瘤的大小,有助於防止癌症擴散到其他組織,從而減少轉移的風險。此外,較小的治療劑量通常對患者的身體造成的副作用較小,提高了生活品質。

上述的數據再次強調了篩檢的重要性,尤其是近年來患上肺癌的人數一直在上升,我們應該更加提高警覺,提早檢查和就醫。除了善用健保補助的五癌篩檢每年可幫助200多個家庭免於陷入晚期癌症治療的財務及身心壓力,若您擔心罹癌風險但並未符合篩檢身分,也可以考慮採用銳準AI早期多癌篩檢服務。這一新選擇不僅只要花10分鐘抽一管血就能檢查多種癌症,還不需要進醫院掛號排隊,更能在短短10個工作天內為您提供早期癌症風險的確切信息,協助您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健康。

參考資料